對話美鏈董事長唐戰英:做品牌,比做MCN難10倍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喻亞 來源|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
在新消費剛剛升溫的2018年前后,投資機構、投資人爭相入局消費品牌的案例,屢見不鮮,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投資人離職加入新品牌創業團隊,主要負責融資等業務;一種是見到稍微冒頭的新品牌,便一擁而上,給錢、給資源。
唐戰英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他創造了第三種模式:給錢、給資源,還給商業模式和自己。
他來自一家投資機構:盛景集團。這家公司由原紫光股份副總裁彭志強在2007年創辦,唐戰英在創辦時以創始合伙人的身份加入。
在成立后的16年,盛景集團投資了不少明星項目,美團、寧德時代、藥明康德、理想汽車、小鵬汽車、b站、貝殼、公牛、boss直聘、uber、優客工場等知名企業背后,都有盛景的身影。
2017年,盛景開始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唐戰英主管公司旗下產業孵化業務板塊,這是他被短視頻和直播電商吸引的源起。
2020年聚焦消費互聯網產業,控股投資杭州美鏈機構,唐戰英出任美鏈機構董事長,開始由投資轉向產業,實踐盛景的CIC產業孵化模式。
親自參與直播電商、操盤項目的這三年,有什么感受?
在唐戰英看來,做每個事所需要的能力不一樣,做到頂峰都會有各自的成就感,“盛景成立這些年,每段經歷都有收獲,但這段和以前做投資完全不一樣”。親自操盤項目,讓盛景C to B to F這種消費者反向改造上游供應鏈的產業互聯網模型有了實踐經驗,在一個行業把模式跑通做出來了。同時對產業的具體認知、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也更深刻。
創業做項目就像養孩子,能親自看到它每天的變化,這種成就感和投出一家上市公司的成就感都不一樣,“和盛景董事長彭志強說過,做美鏈董事長之后,我更了解他、更懂他了。因為你是公司最后一道墻,你的背后不再有靠山,企業所有問題你必須全部面對、解決好”。
這是創業者與投資人的區別。
以下是《增長工場》與唐戰英的對話:
Q=增長工場
A=唐戰英
Q:盛景是什么時候開始關注直播電商的?
A:關注電商最早可以推到2017年。我們2017年確定了C to B to F的產業互聯網投資模型,會基于投資模型去找符合模型的賽道的項目。從長期投資角度看,未來產業互聯網的方向是由消費者反向影響供應鏈。當時關注了一些項目,比如做農村電商的匯通達,競爭對手是阿里村淘。
我們董事長和匯通達創始人汪建國是朋友,是他幾個項目的連續投資人,匯通達模式特別符合C to B to F模型。他們集合了7、8萬家農村的超市,把它們改造成農村電商最后一環的網點,做了數字化升級,略過省級代理、市級代理這些中間商渠道,直接對接源頭供應鏈。
汪建國是五星電器創始人,20世紀90年代就經營家電業務,供應鏈優勢很強。這樣村民需要電器,直接到超市店鋪購買,價格便宜2-3成。匯通達另一個優勢是,農村的特殊場景是熟人社交,和誰熟就找誰買,還可以有賬期,買了先記賬后面再付款。這在別的電商平臺無法實現。
它屬于農村電商的產業互聯網模型,我們比較快投了一個多億,和匯通達一起把商業模式進行重新梳理,后來阿里投了45億,現在已經上市了。
也就是2018年,我們希望在投資的基礎上,再做出第二曲線,把產業互聯網模型從投資更進一步到實業,找到做產業孵化的機會。
正好短視頻、直播電商發展起來,每位主播都有自己的風格,代表一個類型的消費者的一個面,他能真正實現千人千面。在我們看來,它是產業互聯網模型里的重要一環,也是消費端口的重大創新。
Q:這時候還算直播電商的早期,當時沒介入嗎?
A:2018-2020年我們都在看投資和產業孵化的機會,我重點看的就是消費賽道。在2018年直播電商早期,杭州排名前20的MCN機構,我走訪了十幾家,梳理下來,只有謙尋和我們比較符合,但那時候它的GMV已經有30多億,已經是頭部,拿了投資。我們剛好晚一步,錯過了。
Q:是什么契機讓盛景決定正式入場?
A:2019年就在考慮要不要下場,一直在關注。2020年抖音電商放量,算代表直播電商產業基本形成。當時的環境給線上添了一把火,我們感覺直播電商也許會像2003年SARS對淘寶發展的影響一樣,迎來時代風口性機會,成為直播電商的催化土壤。就下場干了。
看了一些MCN,最后定了有三年多淘寶達人孵化經驗的美鏈機構。美鏈創始人、CEO張睿在直播電商、達人孵化等業務層面經驗非常豐富。集團完成控股后,我代表集團整體牽頭圍繞直播電商和新消費展開。
Q:產業互聯網模型具體怎么理解?
A:C to B to F產業互聯網模型是整個盛景多年項目經驗、對行業觀察積累的成果,我們的模型是基于消費者需求、新變化對上游供應鏈的改造、提高交易效率的思考。
直播電商在傳統電商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了傳統營銷模式,實現消費場景的重塑,是各行各業在疫情時期找到的新的增長機會。產業互聯網也已經進入下半場,直播電商就是下半場里的主角,我們必須入局。
Q:在美鏈機構發展過程中,有哪些比較重要的節點?
A: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2020年項目初期,一個是2022年3月。
剛做美鏈時,我的思路比較偏投資人,重心在做好戰略規劃、戰略決策,前三個月沒干預業務。團隊剛投入抖音時比較樂觀,同時并行了多個項目,達人孵化、店播、做賬號等,人員快速擴張。第一筆到賬的幾百萬資金,三個月消耗得差不多了。
我意識到思路有問題,決定砍掉所有與規劃沒直接關聯的業務,重新聚焦做MCN上,打通MCN模型。先做好達人孵化,把消費類品牌、女性時尚產品的銷售端搞明白。
2022年3月決定結束品牌代運營業務。當時上海疫情爆發,物流停擺發不了貨,重新審視之后決定重啟自有品牌,集中精力做自己品牌。
Q:為什么初期選的是抖音平臺?
A:我們項目開始之前,對各家平臺做了分析,淘寶發展非常成熟沒流量機會了,快手當時重點在做下沉市場,抖音的基因有廣告因素,我們想做品牌,品牌非常需要廣告做傳播,正好抖音電商2020年也在重點發力,相比之下,抖音是那時最適合我們的平臺。
Q:為什么跑出來的是楊發發?
A:當時走訪美one等頭部MCN,他們經驗是:集中精力孵化一個IP。因為直播電商有馬太效應,主播越強、賬號越強,效率越高,他們孵化李佳琦就是這思路,把所有資源集中到一個賬號。
薇婭的謙尋也一樣。薇婭的成功離不開她做服裝的創業經歷,第一是懂產品,其次是上游供應鏈優勢非常強,三是具備審美眼光,薇婭自己作為達人親自帶貨。
這些特質,楊發發都有,成功的頭部主播基本都具備這些要素,我們也把所有資源集中到了一個IP上。
Q:剛剛說打造自有品牌,您用了“重啟”這個詞?
A:做品牌是美鏈項目成立時就有多戰略規劃。我們1.0是時尚賽道頭部MCN機構,2.0是優秀時尚品牌,3.0是女性美好生活服務平臺。2021年底開始籌備弗弗西,但因為選擇優先啟動品牌店播代運營業務,自有品牌先暫停了一下,正式啟動在22年8月。這期間差了1年時間。2022年8月開始自有品牌客觀上偏晚,錯過了抖音做品牌的最佳時間。如果早一年,發展會更好。
2020-2021年我們達人孵化做得很好,當時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把MCN做到極致,跑通達人直播、品牌店播,為后續做自有品牌積累優勢;二是直接做自有品牌。
合作過的箱包、飾品品牌自營店播做得不好,找我們做代運營。我們接了,打算先積累品牌店播經驗。直到2022年10月,結束最后一個代運營項目。于美鏈而言,這段時間收獲了品牌店播代運營的一些經驗,但錯過了抖音品牌發展的最佳時機。
Q:做品牌和做MCN有什么區別?
A:做產品比做MCN難,做品牌比做產品難,做品牌的難度是做MCN的10倍以上。
做MCN主要是在銷售端,只有把產品賣出去這一項任務。做產品是復雜的,要做好產品也不容易,產品人基本都有個品牌夢。四季青、十三行這些市場的很多產品做得很好,利潤也很好,不少人嘗試過做品牌,基本都失敗了,最后只能把夢藏在心里,繼續每天做產品。
因為做品牌是全鏈條、所有環節都必須確保沒問題,不能有短板。我們有時候開玩笑,品牌商一個月賣這么多,賺的可能沒配套公司多,比如包裝公司、代工廠。
品牌商的凈毛利可能只有10%,更多是后半程的利潤。品牌力一旦形成,壁壘就筑起來了,生命周期也更強。
Q:為什么選擇切飾品賽道?
A:還是基于C to B to F的產業互聯網模型,一步一步實踐出來的,要做細分賽道。做消費首選是女性消費,衣服是女性消費第一階段。孵化楊發發時做女裝,GMV三個月做到1000萬左右,從賺錢的角度來說數據可以,但盛景帶著產業模型入局,從這個角度,服裝品牌賽道已經是紅海,競爭非常激烈。
再細分到女性時尚產業,女性消費第二階段是包。箱包正在從功能性消費逐步升級到改善性消費,需要根據不同場景、不同風格做穿搭,每年也需要更新新款。于是我們做了美妝、箱包。
美妝數據GMV很快做到300多萬,美妝的難點是上游供應鏈復雜,要確保正品、防止倉庫不調換等等,需要很多精力,孵化美妝品牌的門檻也偏高。
箱包數據也不錯,一個月能做11個品牌專場。我們考察了一些大廠,比如給奢侈品做代工的時代等,包包工藝比較復雜,面料成本高,供應鏈的門檻也高。
21年上半年開始測飾品,國內線上線下前20名的品牌,基本都找楊發發做抖音的首播。最后發現,飾品更適合新入局者。
我們弗弗西品牌不到一年取得的成績,月度銷售突破千萬GMV,抖音黑標品牌,抖音飾品類目2022年度TOP10品牌。
Q:盛景還會基于弗弗西孵化品牌矩陣?
A:我們是產業資本,可以參考3G資本。3G原是投資機構,后來進入啤酒產業,從一個公司開始做,做好之后,不斷兼并整合,最后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產業帝國,背后的邏輯就是產業資本。我們希望有機會做成中國時尚行業的產業資本。
楊發發是達人IP,是第一階段MCN孵化期的線上渠道品牌,弗弗西是第二階段產品孵化期的飾品品牌,兩者相互支持。通過做產品專場,兩者不斷磨合產品銷售渠道和供應鏈系統。之后再做品牌矩陣,可能自己孵化品牌,也可能與同行聯合孵化,或者收購一些業內的優秀品牌。
未來第三階段就是平臺化發展,做女性的美好生活服務平臺,拉長到十年周期,希望能做百億規模。弗弗西和楊發發會成為線下、線上不同渠道的集合店,既銷售自有品牌,也包括我們的合作品牌,可以參考高端化妝品集合店“絲芙蘭”。
Q:關于電商和直播電商,有人認為,電商擠壓了線下實體經濟,中間商、渠道商沒有生存空間對中國實體經濟不是好事,您怎么看渠道變革的問題?
A:其實這是一個產業轉型問題,思想、理念需要更新。不管是電商還是線下,其實都是實體經濟,因為都是為我們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一端是連接消費者,另外一端連接上游供應鏈、連接工人。工廠為電商提供產品,還是制造業,本質沒變,經濟還是在循環。
只是消費者獲取產品的渠道發生了變化,對我們做的時尚賽道,服裝、箱包等就是渠道改善。
但對有的行業,直播電商提供了革命性的創新機會,比如農產品。過去我們在線下幾乎很難看到農產品店鋪,因為農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它很難支付線下實體店房租等高額成本,供應鏈也復雜。現在通過視頻、通過直播你能看到農產品原生態的生產過程,他們不用到城市開店,只要物流發展跟得上,在很偏僻的山村也能讓消費者看到產品好不好、長什么樣。
我覺得直播電商對整個實體經濟的一些傳統產業、新興行業,是巨大的改善機會、創新機會,這就是供給側改革反向顛覆了更多的產業,同時創造出更大的需求。
商業的本質是創造更大的需求、商業的流通,當流通效率越來越高,那么市場就會越來越繁榮。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增長工場(ID:GrowthWorkshop),作者:喻亞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