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通鵝”
作者|彥飛 來源|字母榜(ID:wujicaijing)
智能手機市場遲遲走不出寒冬,歷來不愁賣貨的蘋果公司,盯上了騰訊、抖音和阿里等互聯網大公司的流量池。
7月11日,蘋果Apple Store微信小程序正式開通。通過這款小程序,微信用戶可以購買iPhone、iPad和Mac等蘋果“全家桶”,所有訂單均可享受免費的送貨和退貨服務。
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Apple Store小程序查詢附近的蘋果官方零售店的位置,加入蘋果換購計劃和年年煥新計劃,或是在線定制Mac和Apple Watch等。
蘋果此前已經在App Store上線了Apple Store獨立應用。但這款APP局限在iOS生態內,覆蓋用戶規模有限;通過上線微信小程序,蘋果把線上零售網絡的觸角伸向了更龐大的安卓設備用戶群。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此舉的更大意義是,蘋果將可以更直接地觸達微信用戶池。自2017年推出至今,微信小程序的日活躍用戶量已突破6億。
過去兩年多,蘋果一直在尋求開辟更多線上銷售渠道,關鍵舉措包括增強在各大互聯網內容平臺的“存在感”。
早在2021年9月,蘋果就開通了微信視頻號,發布內容為當年的秋季發布會預熱。此后,蘋果陸續發布了一系列作品,內容包括產品介紹、活動新聞和創作者短片等。
蘋果抖音直播間
去年6月,蘋果又正式入駐抖音,開通官方賬號“Apple”。不到24小時,這一賬號就收獲了逾20萬粉絲。
到了今年618電商大促前夕,蘋果出人意料地宣布,將在淘寶開啟全球首場直播。5月31日,蘋果天貓官方旗艦店準時開播,1小時內收獲了30萬點贊和130萬人圍觀;界面新聞援引知情人士言論稱,這場直播的引導銷售額破億元。
然而,蘋果對于內容營銷的探索淺嘗輒止,并未持續發力,成績平平。
以蘋果布局最早的微信視頻號為例,在近兩年里,蘋果只發布了30條視頻,單條收藏量介于數百與數千次之間。而在抖音,Apple官方賬號迄今只有87.6萬粉絲,總計發布65條視頻,主要是蘋果產品的各類宣傳片。
近期引發熱議的蘋果官方直播首秀,同樣槽點滿滿:說好的直播變成了錄播,且不包含任何促銷,只有四位蘋果員工反復介紹產品功能,持續了半小時就宣告結束。有人吐槽,“與其說是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小型蘋果發布會”。
盡管態度不甚積極、動作生疏僵硬,但蘋果的這一系列嘗試表明,它試圖從國內三大流量池淘金,以再度激活增長引擎。
很長時間里,蘋果在中國不愁銷路,新款iPhone的供不應求幾乎是常態;但2022年至今,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陷入萎靡,蘋果的銷售壓力明顯增大。
市場調研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22年四個季度,蘋果iPhone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同比增速分別為-5.8%、0.1%、2.5%和-12.7%。盡管仍好于絕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但蘋果也遇到了明顯的增長瓶頸。特別是去年下半年,蘋果兩次開啟降價促銷,但第四季度的銷量依然同比大跌10%以上。
顯然,僅靠降價并不足以讓蘋果銷量恢復增長。再加上手機市場大盤依舊低迷,蘋果不可能坐等環境回暖。自建流量池、觸達并轉化更多潛在消費者,逐漸成為蘋果的新選擇。
縱觀國內市場,用戶最多、最活躍的互聯網平臺,當屬騰訊、抖音和阿里。從開設官方賬號到試水直播,再到開通Apple Store小程序,蘋果聚攏“果粉”、為己所用的陽謀浮出水面;而微信、抖音、淘寶天貓等平臺樂見其成甚至主動宣傳,也讓蘋果可以更方便地施展拳腳。
A
在iPhone剛剛進入中國的頭幾年,蘋果是不屑于俯身向下,在國內各大互聯網平臺上漲粉、做私域的。只靠零售店和渠道商,蘋果就能把iPhone賣得飛起。
蘋果于2008年7月在北京三里屯商圈開設了中國首家Apple Store,上千名果粉排起長隊。一年后,iPhone 4正式引入國內,成為蘋果在中國的第一個超級爆款。
果粉積蓄已久的巨大需求,帶來了異常火爆的銷售。蘋果零售店常年人潮涌動,新品發布時黃牛雇人排隊,甚至為了搶占位置拳腳相向;蘋果中國官網的iPhone發貨日期往往長達4周以上。
更關鍵的是,蘋果在開拓中國市場時,得到了運營商的鼎力支持。
蘋果在iPhone入華之初的2009年就敲定了與中國聯通的合作。后者遍布城鄉的營業網點每年售出大量合約機,成為蘋果最重要的出貨渠道之一。幾年后,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成為蘋果的合作伙伴。
三大運營商不僅銷售網點眾多,還能夠將手機與服務套餐深度綁定,表面上降低了iPhone的購機成本,受到彼時剛剛邁入智能手機時代的消費者的歡迎。這讓蘋果和運營商都獲得了豐厚回報。
相比之下,蘋果對于線上渠道的布局慢了不少,態度也更加謹慎。尤其是Apple Store等自有品牌的權益,蘋果從來不肯輕易轉授他人。
天貓 Apple Store旗艦店
蘋果在2013年與天貓達成合作,開設天貓Apple Store官方旗艦店,所有新品與官方同步首發。這也是蘋果迄今為止在第三方平臺開設的唯一一家官方旗艦店。即便如此,它的權益也未能與蘋果自有渠道拉齊:消費者在這家店購買iPhone,只能享受7天無理由退換,而非蘋果官網的14天無理由退換。
其他電商平臺中,京東在2009年就成為蘋果授權經銷商,十余年間雙方展開不少合作,但身份依然未能更進一步;拼多多有大量銷售蘋果產品的授權經銷商,平臺也給予了大量補貼,但時至今日,拼多多依然未能在官方層面上與蘋果達成合作。
蘋果嚴控線上渠道,其目的除了保持對渠道和價格的絕對掌控力外,也包含著與其他手機廠商拉開距離、避免卷入價格戰、維持品牌調性的考量。這有助于蘋果保持iPhone的高溢價,從而以較低的銷量奪取手機市場最大的利潤蛋糕。
但隨著國內手機市場斷崖式下滑,以及競爭對手實力增強,蘋果開始“繃不住”了。面對互聯網平臺,這家科技巨頭的姿態有了明顯的軟化。
比如,2019年前后,拼多多為了發展3C數碼品類,開始大張旗鼓地高額補貼iPhone。蘋果此前頗有些看不慣,甚至在用戶前來咨詢時宣稱,拼多多不屬于蘋果官方銷售體系,“無法保證是正品”,惹得拼多多緊急發聲明滅火。
時至今日,“蘋果全家桶”依然是拼多多最關鍵的補貼商品,但蘋果的抗議聲已經很少再出現。畢竟,iPhone銷量止步不前,蘋果完全沒必要遏制第三方商家幫忙“甩貨”。
此次在微信開設Apple Store小程序,蘋果同樣做出了讓步。
微信小程序上線之初,不少人將其視為蘋果iOS應用生態的挑戰者,甚至是微信自建了一個應用商店。蘋果很快反制,關閉微信公眾號贊賞功能,甚至傳出要下架微信的消息。馬化騰、張小龍等騰訊高層緊急赴美面見蘋果CEO庫克,一番斡旋后才化解危機。不過,蘋果仍然沒有完全解除對微信的限制,內購、虛擬支付等功能依然無法使用。
如今,蘋果忽然主動扎身小程序的懷抱,與當年的排斥打壓形成鮮明對比。拋開“面子”不談,此舉顯露出蘋果在中國的處境并不好過;為了提振銷量,這家科技巨頭不僅在積極嘗試直播之類的新玩法,也愿意做出越來越大的妥協。
B
怎樣讓iPhone銷量恢復增長,正成為蘋果當前在中國的頭號難題。
危機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凸顯。蘋果在2022年9月發布了iPhone 14,3天內售出98.7萬部,相比iPhone 13同期銷量下滑11%,成為歷代iPhone中最不受歡迎的一款。消費者對于蘋果產品的態度,已經從狂熱變得理性。
進入2023年,蘋果依然沒能擺脫困境。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大陸的出貨量為1330萬臺,相比去年同期下滑3%。
反映到財務業績上,在截至今年4月1日的第二財季,蘋果在華銷售額為178億美元,同比下滑2.9%,降幅超過了全公司銷售額2.5%的跌幅。
更何況,對于接下來幾個季度,包括蘋果在內的所有手機廠商都無法樂觀。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據,今年1~5月,國內手機出貨量為1.08億部,相比去年同期下滑0.7%。市場普遍預計,整個行業要到2023年底才能逐漸復蘇。
在市場蛋糕仍在萎縮的情況下,一家企業要想繼續立于不敗之地,最優方案是憑借產品和技術碾壓對手,獲得超出行業平均水平的增速和利潤率。這也是蘋果過去十多年間,在中國市場大殺四方、逆勢增長的基本方法論。
然而,近年來蘋果的創新能力有了肉眼可見的下滑,傳導至產品上,是iPhone仍然跑在行業前面,但領先幅度大不如當年。以前只能遙望蘋果的中國對手們,逐漸具備了一戰之力,甚至在一些細分領域取得領先。
比如,工業設計是蘋果的護城河,也是iPhone領跑同類產品的根基。在國產手機廠商初出茅廬的年代,iPhone的工業設計水準獨步天下,別人只能借鑒和抄襲;但近幾年,華米OV等國產品牌的設計生產能力有了長足進步,一些產品頗有特色和新意,而蘋果仍然在舊的框架內修修補補,每年的新機看上去都和上一年差不多。
又比如,蘋果仍然保持著手機顯示屏、芯片等核心硬件的優勢,但在屏下指紋、超快充、折疊屏等新技術上頻頻缺席。在安卓陣營中,一些新技術已經被“下放”到了中端甚至入門機型,蘋果卻依然不肯提供。
審美疲勞的工業設計、擠牙膏式的軟硬件創新,讓蘋果iPhone的領先優勢不斷縮小。它無法在短期內改變創新乏力的現狀,更不可能為此徹底變革產品和技術路線。那么要想提升銷量,只剩下擴寬銷售場景、加大銷售力度一條路。
今年以來,蘋果繼續擴張中國大陸的零售店網絡。今年4月底,它在深圳開第二家零售店,這也是全國第55家店面。另有消息稱,蘋果計劃今年晚些時候在溫州新開一家購物中心店,并升級上海的南京西路旗艦店。
但零售店能夠觸達的客流畢竟有限,蘋果仍然要圍繞線上渠道做文章。
在各大電商平臺上,蘋果尚未顯露大幅擴充官方旗艦店的態勢。如前所述,蘋果不愿將渠道的掌控力拱手讓人,而是希望讓盡可能多的用戶在官網渠道下單。
這一思路的表現之一,蘋果此前在微信、抖音和淘系電商都有大量廣告投放。這些廣告大都指向了蘋果官網,而非平臺內的銷售場景。
通過廣告獲客轉化,好處是精準直接、轉化效率高,壞處則是不易讓用戶留存下來。針對這一短板,蘋果此前的解法是推出各種用戶權益包,比如以舊換新等,以驅動老用戶復購。但這些權益售價不菲,在消費者紛紛捂緊錢包的情況下,效率必然降低。
這時候,通過在微信、抖音和淘寶等平臺上開設賬號、經營內容,逐漸成為蘋果的新解法。
在內容平臺上設立官方賬號,積累內容資產、沉淀忠實粉絲和潛在訂單,早已是國內手機廠商的通用玩法。蘋果直至此時方才加大這方面的布局,頗有些后知后覺。
不過,果粉的品牌忠誠度和活躍度不輸于任何手機品牌的粉絲。倘若經略得當,蘋果的跨平臺賬號矩陣仍然前途寬廣,有望帶來難得的增量訂單。
C
在如何與中國消費者溝通的問題上,蘋果正在放棄以往的高冷,試圖在中國人常用的網絡平臺上,與潛在用戶發生更多的直接關聯。
在初入中國時,蘋果不僅不考慮投放廣告,甚至撤銷了中國市場的公關團隊。讓產品自身說話,是蘋果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核心策略。早在2007年初代iPhone發布時,蘋果負責營銷的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就看穿了這一點,稱“我們不需要打廣告”。
事實的確如此。果粉的口口相傳、爭相布道,媒體連篇累牘的免費報道,名人、明星和KOL的示范作用,再加上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的個人魅力和“現實扭曲力場”,足以讓iPhone成為最熱門的智能手機。
在喬布斯去世后,庫克帶領下的蘋果逐漸失去了昔日的魔力。蘋果零售店的排隊盛景逐漸減少,科技媒體也不再只把目光放在蘋果身上。在中國市場,隨著華米OV的崛起,智能手機用戶被分流到各個品牌中,蘋果的用戶基礎面臨侵蝕。
蘋果并非沒有試圖挽回。在與三大運營商達成合作后,蘋果加大了在華廣告投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春節邀請知名導演拍攝的短片。這些春節短片均使用最新款iPhone拍攝,陳可辛、賈樟柯、鵬飛等人拍出了《三分鐘》《一個桶》《過五關》等精良作品,展現了蘋果手機的拍攝功力。
春節短片的另一層意義在于,蘋果可以借機弱化自身的國際品牌屬性,與中國消費者產生更多情感共鳴。陳可辛等人的作品圍繞春節主題、講述中國人的故事,都是為這一目標而服務。
中國是蘋果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蘋果除了拍攝春節短片外,CEO庫克也頻繁到訪,或是考察工廠,或是在蘋果零售店與顧客交談。此外,蘋果還在2016年找來一位資深媒體人擔任中國公關總監,而此前這部分工作由蘋果亞太區公關總監負責。
然而,打情懷牌這件事,從來不是蘋果的強項。華為、小米等品牌在激烈競爭中拼斗多時,已經把這類玩法淬煉得爐火純青;而國產品牌自帶的國貨情懷加成,也是蘋果這樣的國際品牌所難以匹敵的。
就在蘋果攜手陳可辛,用iPhone X拍攝春節短片的2018年,蘋果CEO庫克在一場電話會議上稱,不會將中國歸入面臨銷售壓力的市場。然而,隨后幾年的市場狀況大相徑庭,甚至導致庫克被投資者集體訴訟,理由是“欺騙股東,隱瞞了中國市場iPhone需求下降的情況。”
針對中國市場的情懷牌未能奏效,產品本身又陷入了所謂“微創新”,最終讓蘋果2022年之后遭遇銷量瓶頸。放下身段,主動在微信、抖音和淘寶生態內淘金,就這樣成為了蘋果在2023年的新選擇。
目前來看,對于蘋果開設賬號、吸引流量的嘗試,微信等平臺不僅沒有阻攔,反而十分積極。蘋果開通Apple Store小程序,微信官方公眾號“微信派”特意發文廣而告之;更早時候,蘋果在淘寶開啟直播首秀,同樣得到了平臺方面的大力支持。
這并不難理解:蘋果的品牌和號召力能夠為平臺聚攏更多用戶,促成更多訂單。更何況,蘋果目前還沒有把用戶據為己有、在平臺之外另起爐灶的明確動作。對于這樣一位“超級大V”,微信等平臺自然要全力扶持。
盡管剛剛邁出了一小步,但對于習慣了免費營銷和高舉高大的蘋果而言,這同樣是經營策略轉變的一大步。對于頂著光環進入中國市場、長時間站在舞臺中央的蘋果而言,這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轉變;對于華米OV而言,主動招攬和經營用戶的蘋果,將是一個更加難纏的對手。
參考資料:
雷科技,《Apple Store小程序上線,蘋果終于被微信「拿捏」了?》
科創板日報,《本土化更進一步 蘋果官方直營店開進微信小程序》
觀網財經,《蘋果開始在中國“放下身段”?》
億歐網,《正式入駐抖音!蘋果終于開始重視社交媒體了?》
TopKlout克勞銳,《沒有大 V、沒有喊單,蘋果在淘寶開了一場“冷直播”》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彥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