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3D打印器官關鍵難題!美國科學家成功造出血管網絡,未來5年內將在豬身上測試3D打印器官【附3D打印行業市場分析】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Alison Marsden團隊在3D打印人工器官血管網絡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計算模型,能夠基于人體血管分支的數學規律,快速為任意器官設計血管網絡。研究人員利用這一模型,為一個由腎細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寬環形結構設計了包含25條血管的網絡,整個設計過程僅用了幾分鐘。
在實驗中,團隊使用冷明膠顆粒將血管網絡打印到環形結構中,隨后加熱至37℃使明膠熔化,留下1毫米寬的空心通道,用于模擬血管。研究人員持續向通道中泵入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液體,以模擬正常血流。一周后,植入血管網絡的環形結構中活細胞數量達到了無血管對照組的400倍。
但目前該技術仍存在局限性。例如,距離血管較遠的細胞會因缺乏營養而死亡,因為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打印出更細小、分支更多的血管來輸送營養。不過,該團隊正在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并計劃在未來5年內在豬身上測試3D打印器官。
科學家成功為人工器官3D打印出血管網絡,不僅為緩解全球器官短缺問題帶來了新希望,也標志著3D打印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巨大潛力。
3D打印作為一種前沿制造技術,近年來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極大進展。在工業領域,3D打印能夠快速制造復雜零部件,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個性化和定制化水平。波音公司計劃到2030年,將3D打印零部件占比提升至30%;汽車企業通過3D打印實現“本地化生產”,減少供應鏈風險。醫療領域,3D打印的鈦合金髖關節植入物實現“量體裁衣”,術后并發癥率下降40%。從最初的工業制造到如今的生物醫學應用,3D打印正逐步改變著我們對傳統制造的認知。
我國高度重視3D打印行業,早在2012年,3D打印行業就正式列入了中國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21年12月,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將3D打印(增材制造)列為智能制造的重點領域之一。2023年,工信部《“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再次將3D打印列為“補鏈強鏈”關鍵技術,要求突破多材料復合打印瓶頸。
在3D打印的全球競賽中,中國正從“跟跑”轉向“并跑”。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3D打印產業規模達到400億元,同比增長了25%,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隨著3D打印產品在已有場景中應用規模進一步擴張,以及新場景、新應用的不斷開拓,預計未來四年中國3D打印產業規模將持續高速增長,但規模增速將有所回落。預計2029年中國3D打印設備的市場規模將超1200億元,2025-2029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19.5%。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院長助理、北理工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劉長猛表示,3D打印技術不同于傳統打印,它通過三維模型切片后將材料一層一層打印成型,理論上可以實現任何復雜結構的制造,減少設計與制造之間的制約。他強調,3D打印的制造成本較高,但市場規模增長迅速,目前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和醫療領域。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3D打印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