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8yo6l"><kbd id="8yo6l"><tbody id="8yo6l"></tbody></kbd></delect>

        1. <em id="8yo6l"></em>

            1. <em id="8yo6l"><label id="8yo6l"><nav id="8yo6l"></nav></label></em>

                  Meta上億美元搶人的另一面,是基層員工人人自危

                  直面派

                  作者|畢安娣 來源|直面AI(ID:faceaibang)

                  Meta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

                  就在剛剛,彭博社爆料稱蘋果的一員大將被Meta挖走。

                  1

                  這也是一名華裔,名叫Ruoming Pang,是蘋果基礎模型團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s,AFM)的負責人。

                  2

                  Meta CEO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時機找得很準。就在前幾天,曾有報道稱蘋果的基礎模型研發成果并不理想,為此蘋果甚至在考慮使用Anthropic、OpenAI等公司的第三方模型來驅動新Siri。那么帶領上百人,兢兢業業研發基礎模型的Ruoming Pang處境的確有些尷尬了。

                  據稱,Meta為Ruoming Pang也開出了數千萬美元的巨額薪酬。

                  短短一個月內,Meta就完成了收購Scale AI并吸納其創始人、挖走OpenAI多名高級研究員、建立新的超級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多個動作。其中,收購花了140億美元,給OpenAI的高級研究員更是開出了四年3億美元的薪酬,部分人頭一年總薪酬可以達到1億美元。

                  一通操作下來,業界都看花了眼。即便是對于一言不合就砸重金的小扎來說,這樣的大手筆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OpenAI自然是不爽,說Meta是進人家里搶劫,不講武德,還給員工放了一周的假,對外表示正在重新考慮薪酬問題。

                  有意思的是,The Information爆出另一個消息,稱OpenAI曾向投資者表示,公司去年的股權激勵高達44億美元,是營收的119%。是的,你沒有看錯,股權激勵已經超過了營收。

                  消息還稱,OpenAI還告訴投資者,今年這個比例會降至45%,等2030年會降到10%。

                  但這是Meta“偷家”之前,在新的搶人大戰之下,OpenAI的股權激勵降不降得下來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1億美元薪酬、股權激勵超過營收,這些消息總會讓人覺得,AI人才吃肉了,發達了。

                  但是,包括《商業內幕》在內的一些媒體的報道,卻也揭示了Meta搶人大戰之下的“月之暗面”——熱鬧是極少數人的。

                  Meta的老金字招牌、首席科學家、前圖靈獎獲得者楊立昆也許需要向28歲的小子匯報工作;

                  新的超級人工智能團隊,涵蓋了其他團隊,包括建立已經12年的FAIR,內部競爭張力拉滿;

                  大量非頂尖的以及基層的研究員、程序員,還身處裁員威脅之中,就算不被裁員,職業發展階梯卻在不斷下滑。

                  這是Meta AI人才的冰與火之歌,卻很可能不僅僅發生在Meta。

                  01

                  上億美元年薪與擔心被裁員的同事

                  從OpenAI挖過去的幾個人很有可能第一年總薪酬高達上億美元,這事兒大家都不陌生了。

                  上億美元是什么概念恐怕得換算一下才更好理解——國內年薪百萬的大廠精英,得賺700年。

                  怪不得現在都把他們比作體育明星。畢竟梅西在2025年美職聯(MLS)拿的年薪也就2000多萬美元,他還是美職聯里薪酬第一的。“詹皇”勒布朗·詹姆斯(LeBron?James)在最新賽季的NBA年薪不過5000多萬美元。

                  雖然體育明星在聯盟的年薪不包含個人商業代言等收入,但也足以做個對比了。

                  所以,在這個搶人大戰并不稀奇的AI浪潮里,Meta的大手筆依然造成了轟動。實在是給得太多了。

                  可是,咱們把視角稍作轉換,就很容易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拿到上億美元年薪的是極少數AI領域的精英,那其他人呢?

                  尤其是也在AI界打拼的那些程序員、研究者,他們作何感想?

                  果然,《商業內幕》爆料,他們中的很多人很郁悶。

                  一位前Meta員工透露,隨著“頂尖科技人才終于獲得了像頂級運動員一樣的待遇”,許多科技行業的普通員工充滿了怨恨和嫉妒,“尤其是在那些已經在這個行業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中。”

                  學者也直呼離譜。“無論工程師多么經驗豐富、資歷多么高,讓他們拿著和NBA球員一樣的薪水,這根本說不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經濟社會學、組織學和科學技術的娜塔莉亞·盧卡(Natalia Luka)說。

                  不平衡是幾乎注定的。在硅谷,科技工程師是高薪職業,尤其在近幾年AI浪潮下。但和這少數被高薪挖去的工程師相比,就相形見絀了。

                  美國大廠的薪資是不公開的,但是前不久曝光的一份Meta提交給美國政府的文件(企業通過H-1B簽證項目招聘外國工人時必須向勞工部提交的申請文件)顯示,其人工智能研究工程師的基本工資在15萬到44萬美元,軟件工程師在12萬到48萬美元的水平。

                  在職場社交平臺Blind上,一些Meta員工抱團吐槽,Meta新設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不過是“迎合媒體”的營銷產物。

                  還有另一些Meta其他部門比如GenAI的員工在打聽,大家伙兒說我要不要跳槽啊?我覺得我隨時被裁員啊!

                  前情提要,Meta接連收購Scale AI并高薪撬走OpenAI、Anthropic、谷歌等公司的多名頂尖人才之后,就新設立的超級智能實驗室。這個新組織由Scale AI的創始人之一Alexandr Wang領導,新挖來的人也都安排了進去。而GenAI,是Meta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團隊,2023年成立的。

                  擔心自己被裁員并非杞人憂天。

                  Meta在2月的時候就宣布過3600人的裁員計劃,主要集中在Reality Labs部門,元宇宙不香了,小扎要逐夢AI。

                  同行也不手軟。微軟上周剛宣布了9000人的裁員計劃,加上之前的一次,微軟今年裁員人數已經累計達到1.5萬人。

                  這其中,在科技公司中如基石般存在的工程師群體也包括在內。

                  自2022年Layoffs.fyi開始追蹤該行業的裁員情況以來,已有超過60萬名科技工作者失業。然而,根據IT 行業協會 CompTIA 的最新報告,科技崗位總體持續增長,預計未來十年的增長速度將是其他行業的兩倍。

                  也就是說,美國科技大廠仍然在邊狂招人,邊狂裁人。這也是老藝能了。有媒體將正在發生的搶人大戰和裁員形容為用裁人省下的錢去養新招來的精英。實在辛辣。

                  苦了那些在普通人里已經非常優秀,但在大廠里沒有站在塔尖的員工。他們沒有上億美元年薪,有的只是隨著公司戰略變幻而陰晴不定的前途,還得對著鋪天蓋地的新聞調整自己滿腔的嫉妒和沮喪。

                  02

                  不同的AI團隊一鍋燉

                  你可能已經捕捉到了一個點,那就是Meta內部有不同的AI團隊。

                  在薪資鴻溝、裁員陰云之外,即便是繼續為Meta效力,AI相關的員工們也要面對內部的競爭張力。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和其他團隊并非平起平坐的關系。

                  在官宣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立的備忘錄里,小扎寫道:我們將把整個組織命名為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簡稱 MSL),涵蓋我們所有的基礎研究團隊、產品團隊、FAIR團隊,以及一個專注開發下一代模型的新實驗室。

                  1

                  這樣看來,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下稱MSL)是凌駕于其他AI團隊之上的存在。

                  FAIR團隊是Meta的老字號了,全稱Faceboo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即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看到Facebook就知道,這個部門有年頭了(公司是2021年改名為Meta的)。

                  2013年,FAIR成立,并邀請著名學者、圖靈獎獲得者楊立昆(Yann?LeCun)作為負責人。

                  所以事情是這樣的:Meta 140億美元收購數據標注公司Scale AI,將其創始人Alexandr Wang收入麾下,然后大手筆開出幾億美元的薪酬挖走OpenAI等公司的多名頂尖研究員,接著成立MSL,讓Wang領導,頭銜是“首席人工智能官”。而FAIR等舊團隊被MSL涵蓋。

                  那么問題來了,年僅28歲的Wang是首席人工智能官,而大名鼎鼎的、已經65歲的楊立昆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難道楊立昆要向Wang匯報嗎?

                  因此Meta的官宣備忘錄一被曝光,很多人都在問:那楊立昆呢?

                  楊立昆有兩則回應,一則是強調自己是從2018年起就是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沒有變過。一則是表示自己確實不擅長管理,更擅長科學方面的領導。

                  如此看來,楊立昆的職務并無變化,但在Meta AI領域的管理權確實有讓渡給Wang,至少是一部分。

                  不管當事人表現得多大度、無所謂,Meta的內部競爭張力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這并不僅僅是誰給誰匯報的問題,還有路線之爭。

                  楊立昆提倡通過觀察物理世界——而非基于文本處理——來構建“世界模型”,而且是開源的堅定支持者。但是現在Meta新的MSL的成員大多是從OpenAI、Anthropic挖來,而他們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貢獻都在GPT-4等文本模型上,還都是閉源模型。

                  任誰都能品出楊立昆此刻的尷尬處境,我批評的,公司擁護;我支持的,公司似乎不再堅定。

                  Meta同時執行著兩種策略,希望其中一種能夠取得突破,而另一種則能提供科學依據。然而,小扎一邊創建新的超級智能實驗室,一邊似乎將首席科學家的研究理念擱置一旁。

                  這些混雜的信號表明,Meta 尚未確定哪條道路能夠真正實現目標。

                  而身處其中的研究員,不可避免地處于資源爭奪之中。

                  舉個例子,Zeyuan Zhu是Meta FAIR團隊的研究員,頗具實力。他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博士畢業。就在今年5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還發表文章《大模型設計迎“伽利略時刻”,Meta華人研究員提出輕量級結構Canon層,提升模型推理深度和廣度》,贊譽其的最新成果。

                  Zeyuan Zhu自己在X上,就多次提到FAIR團隊的“GPU訪問能力有限”。甚至提到,自己為此設計了專門的代碼,“用于在其他團隊的5個集群中嗅探空閑的GPU,并在它們之間切換”。

                  “我夜以繼日、周末加班,尋找(可用的)GPU。”

                  同行都看不下去了,不止一個人在Zeyuan Zhu的評論區@小扎,讓他在花重金挖人之外,也給基礎設施多投點錢。

                  能登上麻省科技評論的研究員都尚且如此,更基層的程序員就更不用說了。

                  03

                  推動那塊會“砸死自己”的巨石

                  現在再回頭看,就不難理解Meta員工在Blind上發的牢騷了。

                  Blind 的員工將超級智能部門的新員工描述為“被選中的少數人”。一位員工諷刺地指出,在 GenAI 組織工作的人“只能靠標注數據賺取最低工資”。另一位員工則指出:“只有少數人才能獲得晉升……這是一個精英內部挖角的時代。”

                  對于那些基層研究員、程序員來說,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他們正在推動的巨石(AI),最終砸死的可能是自己。

                  在Meta搶人大戰打響之時,NeatPrompts的CEO阿迪特(Aadit Sheth)默默發了一個視頻,那是微軟CEO薩迪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和Meta CEO小扎的對談。

                  其中納德拉表示,現在微軟30%的代碼都是AI寫的。

                  小扎則表示,很快,Meta的這一比例就會達到50%。

                  一方面,AI領域的繁榮的確推動了相關人才的整體“走俏”。根據Levels.fyi的數據,截至 2024年4 月,入門級AI工程師的薪酬比其他工程師高出約8.5% 。中高級AI工程師的薪酬比經驗豐富但不直接從事AI工作的工程師高出約 11%。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公司 (Bain & Company) 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對AI技能的需求每年增長 21%。

                  但從微軟、谷歌到Meta,各大科技巨頭都在大肆宣揚他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編寫代碼并提高效率,與此同時,入門級軟件工程師的職業發展階梯卻在不斷下滑。

                  一位前Meta工程師就表示,人們擔心行業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多數公司只醉心于頂級人才,而新加入的新人卻被抽走了機會。

                  在當下,站在企業的角度上,這也許是自然而然的,但這給未來打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下一代的人才,誰來培養?

                  這不禁讓人想到韓裔小哥Roy Lee,他構建AI輔助的面試作弊器,成功拿到包括Meta在內的多個大廠的實習機會,之后又手撕offer,高調宣布創業。如今,他的公司Cluely已經拿到了2000萬美元的總融資額。

                  他曾經在談到自己的動機時回憶,當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讀計算機專業的時候,這波AI浪潮已經來了。看著同學們奔著大廠而去,他心里有個疑問:我們這些新人的意義還能維持多久?

                  他認為,很快大家就會被取代的,而他必須在那之前做點什么。而且是自己做出點什么事業,而非作為計算機新人、進入一家大廠。

                  也許他是對的吧。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直面AI(ID:faceaibang),作者:畢安娣 

                  可行性研究報告
                  直面派

                  本文作者信息

                  直面派(自媒體)

                  關注(39449)贊(0)

                  邀請演講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

                  <delect id="8yo6l"><kbd id="8yo6l"><tbody id="8yo6l"></tbody></kbd></delect>

                        1. <em id="8yo6l"></em>

                            1. <em id="8yo6l"><label id="8yo6l"><nav id="8yo6l"></nav></label></em>

                                  亚洲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