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第一股”千億市值毀滅:過去10年假科技盛行的一個縮影
作者|費曼 來源|錦緞研究院
2019年上市的人造肉網紅Beyond meat(BYND),只過了6年,就已經被傳言要破產了。這固然危言聳聽,但也確實反映了這家公司難以為繼的生存實況——
從2011年種子輪融資以來,加上IPO,合計融了16.9億美金,Beyond meat(BYND)從2021年最高200億美金(合計人民幣超千億)市值開始,跌去了99%的價值,現在只剩不到2億美元的殘值。
Beyond meat股價月K圖
過去十年中,人造肉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速僅為10%。對于被寄予厚望、將顛覆傳統動物肉市場的超級新星來說,這一增速顯然是不夠看的。
在上市之初,市場預測未來植物肉會達到植物奶在牛奶市場的相應占比,至少是個200-300億美金的市場。
然而時至今日,故事已成幻覺。
一
人造肉,貴是原罪
人造肉市場增速緩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因素,是這種“新生活方式”所代表的極高成本。
即使是今天,人造肉一公斤的出廠成本價仍然7美金以上。而對應的,牛肉6美金,豬肉2.5美金,雞肉2美金。
這樣的高成本,在面對實力雄厚的傳統畜牧業肉廠的競爭中,顯然是毫無勝算的:不管推廣花掉多少,消費者在面對資金硬約束的時候,錢總是誠實的。
在一個同質化的市場中,成本高,就是某款食品無法擴大市場的核心因素:
過去10年中,雞鴨肉的復合增速高達19%,白羽雞的極低成本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而而人造肉成本遲遲無法下探,注定了他會是一個小眾產品。
過去10年假科技盛行的一個縮影
人造肉的狂熱是過去10年假科技盛行的一個縮影。
科技進步,應該讓成本不斷下降,比如說電商相比傳統商業,比如手機支付相較于傳統支付,比如天然氣發電低于原油發電成本,再比如光伏的迅速崛起,都是因為新的模式成本比原有模式更低,環保成本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而與植物奶不同,人造肉沒有實現規模化之后的成本下降承諾,但資本依然樂此不疲。很大原因在于,今天的人造肉代表著一種環保潮流,一種社會運動,吸引的也都是環保主義者和比爾蓋茨這樣的億萬富豪。
溯源起來,限制動物肉,推動人造肉發展,是環保的長期主張,其底層哲學來自于1970年前后的羅馬俱樂部。
該組織的知名報告《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于1972年發布,在報告中,世界的工業精英們對于秩序中的資源天花板的現實憂慮展露無遺:
技術天花板給定的情況下,人口和需求的無限增長本身就會帶來資源極度缺乏,供需極度不平衡,生活水平會下降,而整個世界都會因爭奪稀有資源而陷入無窮盡的內耗。
而推動人口控制,需求削減,環保主義,減碳,本身就帶著不可言說的精英頂層設計目的:
通過大家的消費轉向內觀,轉向精神層面,至少大家不會相互殘暴爭奪。
在給定科技天花板的情況下,人口和需求的無限增長,會因資源的限制而導致人的生活水平會下降。
換言之,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之路,不再會有便宜的牛肉和便宜的汽油,而這會產生極強的爭奪和嫉妒。
三
技術陷入長期停滯的根本原因
這個觀點本身并沒有錯,在科技長期停滯的過去50年中,這個觀點正在不斷被驗證:
今天代表原油邊際成本的美國頁巖油成本已經到了60美金平衡線,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提升,便宜的原油不再可能滿足所有國家的需求。
在過去50年中,美國牛肉價格通脹調整之后,也始終沒有下降,保持在7美金左右:養殖業的技術天花板,無論是牧草資源稟賦,還是牧業育種能力,都已經撞上了硬天花板。
中國的汽車電動化就是對全球資源硬天花板預判的產物:中國注定不能與美國一樣大量使用燃油車,符合中國資源稟賦和保證地緣安全的石油也是極為有限的。
同樣,中國大量的煤電廠也是這樣一個資源+技術雙重天花板的產物:在天然氣資源和核技術限制的情況下,大量發展自帶污染和碳排放的煤電廠是一個成本最低的路徑。
但羅馬俱樂部的重要前提假設,技術停滯的底層邏輯,則要繼續往前追溯。
1960年的美蘇古巴導彈危機,讓世界精英真實的看到了世界有可能會陷入核毀滅的狀態,而印度試射核武器,則讓當時的世界精英看到了科技進步的雙重性:
你不可能讓印度擁有核技術但不擁有核武器,而全球200個國家擁有核技術本身就給阻止核毀滅帶來的巨大的難度。
想要避免世界陷入毀滅,一個不可能避免的選項就是阻止技術進步:
核技術從此冰封,美國大多數核電站都是40年前的傳統機型;
監控技術和反監控技術同步發展,隱私權變得極為難以保護;
人工智能和可能的終結者毀天滅地,長期阻礙了許多科技巨頭對這個行業的投資。
科技的無限發展,會不可避免的讓世界毀滅的場景概率越來越高,而從社會工程角度,阻礙技術的各個領域的前進速度,這才是全球在過去50年中,技術陷入長期停滯的根本原因。
四
原子世界熱望一個“ChatGPT時刻”
比爾蓋茨對于資源稀缺的判斷并沒有錯,但他的人造肉同樣撞上了工業生產的科技天花板:
他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在2019年Beyond meat2季度突擊入股,而4季度就早早退出了。
現在,他看上的是成本更低的吃蟲子:因為蟋蟀蛋白的成本接近于2美元,與雞肉接近,如果可以大范圍的推廣,似乎與人造肉會走同樣的道路。
比爾·蓋茨通過其基金會投資了與食用昆蟲相關的公司和項目,主要目的是開發可持續的蛋白質來源和營養食品。
例如,蓋茨基金會向 All Things Bugs LLC 提供了資金,用于開發使用昆蟲物種高效生產營養密集食品的方法。該公司從蓋茨基金會獲得了約 350 萬美元的資助,用于基因改造昆蟲蛋白的研發。
All Things Bugs 的官方宣傳圖
此外,蓋茨還支持了AgriProtein 等公司,該公司生產昆蟲基飼料(間接用于食品鏈),但后來該公司因財務問題進入破產程序。
具體到食品工業來說,在比特的世界之外,原子的技術進步始終無跡可尋: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農業單產能力,畜牧育種都沒有發生顛覆性變化,農業產量的突破性增長始終沒有到來。
在吃蟲子的內觀世界,和核毀滅的天地對決之間,今天的精英還在苦苦找尋第三條道路:期待原子世界“ChatGPT時刻”的到來,即,通過技術進步來突破資源天花板,徹底解決資源限制的硬約束問題。
beyond meat的200億市值毀滅,正是這個找尋之旅的一個開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錦緞研究院,作者:費曼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