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社會的理解,網文是面最好的鏡子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愚老頭 來源|錦緞研究院
在文科領域,有這么一句耳熟能詳,而又提綱挈領的總結: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精神狀態”。
網文作為眾多還在堅持文字閱讀的讀者打發無聊時間的精神榨菜,這些年也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革。這些變化,一點都不比當代社會的物質層面的改變要小。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經歷了多輪工業變革,從煤炭、鋼鐵、有色、大化工這些傳統工業進化到互聯網、信息技術,大眾創業、萬物互聯,再到最新的新能源、機器人、人工智能。站在40多年前,即使是最激進的預言也無法想象出當前科技對于生活的巨大改變。
網文的變化也是如此。
從題材上看,讀者經歷過的網文,主要有四大類,武俠、穿越、修仙和女頻。
一
武俠,農業社會的挽歌
未來編文學史的時候,金庸一定是一個逃不過去的名字。從影響力來說,金庸是武俠小說的巔峰。
武俠小說的基礎,是農業社會中出現的行會制度。所謂的江湖,還有各個門派,對應的是農業社會中出現的各個小手工業組織。師父師娘師兄妹這些關系,自然也就是古代學徒制度的縮影。
受制于古代的生產力基礎,一個細分行業的小市場,供給和需求其實都處于很低的水平,教死徒弟餓死師父是常態。讓一個人能夠成家立業,足以謀生的生態位,是很稀缺的。所以在農業社會,師父收徒是一件相當嚴肅也很正式的事情。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父,這種長時間的磨合是常態。并不是這種技藝本身有多高超,而是市場很小,多一個學徒就要多一個分蛋糕的人。徒弟厲害師父有可能被搶飯碗,徒弟太弱又會讓人質疑師父的能力,因此每一個師父最終都會進化成為端水大師。
此外,古代農業社會,對于天災人禍的抵抗力很弱,小的團體和組織需要抱團取暖,自然小團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近的多。
所以武俠小說中,師父和徒弟之間,師兄和師弟師妹之間,關系通常是很和諧的。行業內的大佬,一個門派中的長老,至少是要保持明面上的公平公正。
武俠小說的價值觀,就是這種行業學徒制度基礎上的價值觀。現在你還可以在某些藝術團體上看到,屬于真正的活化石了。
武俠小說,天生的就更注重集體主義,個人品行和道德的要求很高。對于公平、對于正義、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義氣的追求,所謂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武俠小說的底色,是古典主義,至于那些武功特效,本質上只是浪漫主義的外在表現而已。
如果我們再延伸一下,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港股的巔峰《英雄本色》、《上海灘》,其本質上也是武俠的一種。
二
穿越,大工業時代的回響
穿越劇,是大工業時代極致的浪漫。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有這么一幕夜景,來自于中石化鎮海煉化。真的是鋼鐵叢林,有一種來自外星球的科幻既視感。“你看那盛放的花兒,來自期盼的種子;你看那豐碩果實,來自耕耘的浪漫”。這是《和光同塵》的BGM,完美的匹配。
閑暇時間,我看過很多的穿越文,中國古代史,浩浩蕩蕩,上下五千年,穿到什么朝代的都有。表面上看,反映的是作者的一種悲天憫人的心態,希望自己穿越過去之后能夠改變那個積貧積弱,多災多難的年代。實際上,這體現的是大工業時代相比農業社會,其生產力和在此基礎上的組織力的降維打擊。
穿越文的精神內核是救贖。
我們知道,跟現代相比,古代不管是亂世還是盛世,普通人都活得太苦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盛世人的壽命可能五六十,至于亂世,能活到十八歲成年都是奢望。
穿越文中,主角穿回古代,都會一步步的用現代工業改造古代農業社會,讓那些人過得舒服一點,這既是一種救贖,也是對古代先人的敬畏。正是他們在那種落后艱苦的條件下,把一個民族繁衍至今。
但是穿越文現在也在一步步的式微。
因為中國工業發展的太快了,從上個世紀80年代,工業化走了不到四十年,就迅速大踏步的邁入信息化時代。
這個時候,穿越文也遇到了瓶頸。
雖然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很長,但大部分有價值,有群眾基礎的時代都有人穿過,各種套路逐漸爛大街,很難寫出什么新意。
此外,原來看著穿越文成長的小萌新,多年的社會毒打之下,變成了老登。他們終于明白了這么一個事實,那就是盛名之下無虛士,但凡一個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不會是泛泛之輩。至于那些T0級別的人物,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年少輕狂時還敢“井底之蛙抬頭望月”,現在已經是“一粒蜉蝣見青天”,哪怕自己開著未來的外掛,大概率也會成為炮灰。
更重要的是,穿越這個外掛,略微有些離譜了。現代信息社會,先手的重要性無以復加。哪怕現在一個炒股的普通散戶穿回到2005年,也能在短時間內積累起天量的財富。
三
修仙,當代社會的1:1復刻
當前,修仙文是主流,這個題材,簡直就是為當代社會存在的。
修仙文有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使得這種題材在網文中獨樹一幟,恰如其分的反應了當代人的精神狀態。
第一、對集體主義的擯棄和對現代職級制度的模仿。
修仙文里面的所有人,從師長到同門,包括身居高位的宗門老祖,都不是什么傳統意義上的好人。這跟傳統武俠劇里面的角色關系差別比較大,修仙文對于集體主義,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說,這反應了社會起到了足夠的兜底作用。在一個能夠提供基礎保障的社會,集體主義的缺點才會得到批判。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這是人性。反過來,如果有一天文學又開始強調集體主義,那顯然是個人主義走過頭了。
修仙文的主角,基本上都是獨來獨往,動不動就閉關,往往一次閉關兩三年,有的甚至上百年。這也反映當今社會外賣、網購的成熟,普通人尤其是自身帶I屬性人,總體上越來越宅了,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適合內向的人生活。
修仙會分成不同的等級,一般來說普通修仙文里會有煉氣、筑基、結丹、元嬰、化神這幾個級別,每一個級別相比上一個級別能力會有著本質的提升,級別提升如同天塹。
當代社會職場最常見的是MD職級制度,這個最早出現在美國投行的制度,現在廣泛流行在各行各業。從最低的A、VP、SVP到最高的MD,等級分明,這可能是修仙文等級的現實生活來源。
第二、對因果的重視。
神奇的是,修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的專屬,但其核心的哲學,卻是因果,這個明顯佛教更擅長的領域。
中國傳統文人講究儒為皮,道為骨,佛為心,定位也很清楚,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學則是百貨店。
佛學里的因果,指的是天理循環,因果報應,所謂菩薩畏因,凡人畏果。有意思的是,在修仙小說這種思維天馬行空,到處是殺人奪寶、弱肉強食的大背景中,因果這個明顯是有些過于拔高行業道德水平的點,卻得到了各個修仙小說一致認同的,主角配角都必須遵守的基礎法則。
應該說,在勸人向善這方面,每個修仙小說作者,都值得一朵小紅花。
因果論這個邏輯,應該說相比武俠小說那種非黑即白的道德感,從哲學思辨上明顯是要進步的。
曾經針對小鎮做題家,有這么一句話,“幾代努力難道抵不過你10年的寒窗苦讀?”
乍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如果從因果的角度看,幾代人攢的福當然該享,可幾代人造的孽也得麻煩你受一下。
武俠小說中,主角如果小時候被滅滿門,就自己幸免于難,那么復仇就將是這個主角的終生使命。但在修仙文中,復仇的前提是因果,如果主角家族被滅是因果律,那強行復仇顯然是在破壞天道。
第三、用著最浪漫主義的形式,唱著最現實的歌。
修仙是一件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行為,渡劫之時,天地變色。可修仙小說,主角的每一步,都遵循絕對的現實主義生存法則。
現實主義是道家版因果的底色。道家也有自己的因果,而且跟佛教的因果論有著不小的區別。無論是佛教和道家的因果,本質上都不是宿命論。道家的因果指的是遵循規律,老虎吃牛,牛吃草,這是自然規律,不要嘗試倒反天罡,人為阻斷規律。修仙文中,到處都有著現實主義的影子:
生存第一,絕不越級打怪,也不故意扮豬吃老虎,除非逼上梁山。總之遵循的是低調原則,事成之前絕不聲張。
雖然會碰到不少機緣,也往往有大氣運,但從來都不相信天上掉餡餅,對任何看上去美好的事物都表示懷疑。
事業第一,感情上順其自然。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修仙,拼事業。感情生活不是加分項。武俠小說中到處都有抱得美人歸的橋段,可修仙極少,走的中性冷淡風。道家也有結婚的,叫做雙修,但關于另一半的篇幅很少,感覺就像是路邊領來的NPC。家庭生活更是少,一般都沒有孩子,雙修道侶可能活很久,但普遍是丁克。
在拼事業上,往往也是特立獨行,拒絕無用社交,也不會向上社交,顯然是對現實社會存在一定的認知。
對于成功的理解也很現實。成功靠的是什么,是天賦和機緣,是各類資源的堆砌。道家并不太相信勤能補拙,每一個人出生時都自帶天賦,有自己的人生設定。如果深挖下去,運氣、機緣也是天賦的一種。修仙文對于升級,強調的是資源,每一次升級,都對應著足夠的資源,每高一個級別,需要的資源也是指數級的倍增。
四
女頻,人性的一面鏡子
女頻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題材,而是主要讀者是女性的一個網文品類。女頻可以涵蓋武俠、穿越和修仙,但跟上述三類題材感情線通常是邊角料不同的是,女頻表面上主打的是戀愛腦,底色是人性。
女頻的主題,是對規則的馴服和對被愛的渴望。前者發展成嫡庶神教,各類的宮斗文,后者則發展成為追妻火葬場。不管是哪種形式,有沒有戀愛腦,寫的都是人性,題材只是形式。
女頻的讀者并不全是女性,男性的比例并不少,畢竟管他符不符合邏輯,又有誰能拒絕明晃晃的偏愛呢?《特朗普愛上在白宮做保潔的我》,這種標題有幾個能堅持不點進去看看呢?
女頻的邏輯,本質上很難經得起推敲,但在順應人性,“爽”這一點上做得很到位,因而也是最具商業價值的品類。這幾年最流行的網文電視劇,大部分都來自于女頻。
你可能不知道,《甄嬛傳》、《瑯琊榜》這兩部大作,都是女頻。
你以為女頻Low,但這一波,女頻分明是在大氣層。股市里有這么一句話,XX的共識也是共識,新手的情緒也是情緒。
五
重工業科幻,網文的未來
俄羅斯哲學家普列漢諾夫曾經寫過這么一本書:《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他發現,在各民族的歷史上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有時某一領域群星燦爛,有時候又陷入長時間的沉寂。或者用普列馬諾夫的話說,“才能人物像災禍一樣簡直成群結隊,有時則人才寥落。產生這種現象的第一個根本條件也是強大社會需要的存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甚至因為反對聲律及辭藻、排偶的駢文,韓愈推廣的古文運動,還把自己推上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位置。
但是,對于影視劇、網文這些通俗文學來說,形式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內容最重要的部分。
“爽”肯定是現代通俗文學的第一要求,正義戰勝邪惡、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些都是通俗文學必備的大結局。但是“爽”僅僅是基礎,真正的競爭力體現在形式上。
對于電影來說,就是要有震撼的大場面。工業化大制作的爆米花電影才是電影這種劇作的精髓。為什么好萊塢科幻電影會出現開著光速飛船去搶糧食的場景,不是編劇腦子有毛病,而是劇情好要看,打斗是必須,水滴二向箔聽上去很酷,可觀眾理解起來有難度啊。
至于網文,宏大的世界觀,充滿想象力的腦洞,才是其脫穎而出的關鍵。觀眾也討厭套路,看多了自然會審美疲勞。
網文的下一步,就是跟隨中國登月的腳步,掀起一輪引領世界的科幻小說熱潮。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星辰大海的時代,伴隨著美國登月成功而來的是各類科幻作品的大爆發,《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就是那個時代杰作,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架空歷史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也在同期出版。這股風潮在同期也傳到了中國,劉慈欣后來出版《三體》就是這股科幻作品熱潮的東方遺產。
《三體》絕不是結局,而是一個開端。2030年中國登月,代表了人類再一次邁入大航海時代,只不過上一次是大海,這一次是星辰的大海。
這一次的大航海運動,背后是14億人口的工業大國,還有幾千萬的工程師,帶來的將是新的一輪古典浪漫主義在科幻小說界的復興。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這一點將首先在網文中實現,在這些網文中,必將有眾多流星級的作品劃過天際。因為這個時代,中國既有能力,也有這個需求,帶領人類開啟對宇宙的探索之旅。
六
對于當前社會的理解
網文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一個人思維要想跟得上時代,人情練達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研究生產力,生產力變了,人際關系,社會結構,都會跟著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的思想,也是讓我們回到根上去看問題。
當前社會是周期的結果,大工業化,低生育率。生產的工業化,要求人力資源的原子化,導致了生育的去工業化。農業社會在農業生產上是分散的,但在生育上卻是工業化的。那個時候一個村子大家都認識,一個孩子丟了整個村子都會出去找。
周期就像鐘擺,走過頭之后又會回擺。
人的成功,靠的是天賦和資源。而信息,可能是最重要的資源。當信息鴻溝被信息化社會填平之后,人與人之間,就變得越來越扁平化。每個人都需要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成功或者失敗。
一個人的成功,是各項機緣巧合的結果,個人的自身努力的貢獻可能不大。同樣,一個人的失敗,可能并不是他不努力,只是選錯了方向。有這種思維,可以讓我們在周期高點的時候,平和那么一點點,也可以讓自己在低谷的時候,不過分苛責自己。
總之,理解這個社會的多樣性,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客觀看待每一個結果。
七
關于投資
網文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個投資的結論,那就是要尊重因果。
蘭因絮果,講的是美滿的開始,離異的結局。
在投資上,講的是種下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
價值投資的因,自然得到價值的投資的果。
如果你走的是主題投資的路,那就應該“真正的信徒應該堅守信仰,要么你跟風追漲,最終在泡沫的破滅中潰敗“——《大錢細思》。
收益率也遵循因果原則。
底層資產決定了收益率的高低。當年信托產品動不動10%以上的收益率,背后是中國常年GDP增速10%以上帶來的房地產牛市。現在經濟增速下來了,房地產行業風光不再,金融產品的收益率自然也就跟著下來。
中國全部上市公司中位數ROE也就8%左右,這意味著你在股市的長期收益率,大概也就是這個數。按照風險跟收益匹配的原則,你的預期越高,你面對的風險也會成指數的增加。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或者說最適合的風格,不要扭曲自己去適應自己不喜歡的投資風格。就像女頻小說,大家都在罵,但大家都喜歡看。當一個市場風格從醞釀到形成趨勢,再到最后崩塌,不要試圖去理解,你只需要決定,是跟,還是不跟。沒有對不對,只有冷冰冰的勝率和賠率。
投資最大的問題是試圖挑戰因果。一個立志要做價值投資的人,每天卻去鉆研主題,分析技術;而一個做主題投資的人,不去研究市場空間,分析資金面、風格,居然在看財務指標,分析估值。這些都屬于緣木求魚,背離了自己的初心。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錦緞研究院,作者:愚老頭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