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公司狂攬2000億人民幣!上半年,這個行業瘋了
1個行業,
60家公司,
半年時間,
狂攬2000億人民幣!
在這個全世界節衣縮食的時期,什么行業能夠出現這樣的盛況?
這背后,是一場即將到來的產業擴張狂潮。
1、暗潮涌動
據《證券日報》報道,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業60家企業發起近2000億元融資。
其中,45家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融資1157.69億元,11家公司發布可轉債融資530.68億元,3只新股上市融資46.59億元,行業龍頭隆基綠能擬發行GDR募資不超199.96億元。
半年2000億融資是什么水平?
以相近口徑計算,根據國家統計局、證監會發布的數據,2022全年A股上市融資+再融資+可轉債融資的總規模為1.7萬億左右。
也就是說,光伏單個行業今年上半年的融資,已經超過了中國去年整個社會同類融資的10%,風頭強盛,一時無兩。
要知道,在全球經濟下行的外部沖擊下,大家更愿意高筑墻,廣積糧,為即將到來的復蘇積蓄彈藥。
從央行數據來看,在企業最主要的融資陣地——債券市場上,5月數據凈減少2175億元,同比少2541億元。
雖然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略有增加753億元,但杯水車薪。
而且即便是這點增量,也不是常態,前5個月有3個月是下滑的。
反映到新股上,去年上半年A股IPO企業募資額3119.20億元,今年縮水了整整3成,只剩下募資金額2096.77億元。
去年上半年IPO市場上,有3家公司融資超過百億,募資金額合計超過500億元,但在今年,只有科創板企業中芯集成募資到了110.72億元,成為百億“獨苗”。
就連今年爆火的AI大模型,也沒能振奮起投資人多少信心。AI在輿論上的熱度和在資本市場的冷清,形成了詭異的對立。
回過頭看光伏,不僅在上半年全市場冷清的情況下融資2000億,下半年還可能出現更熱鬧的景象。
據能源一號統計,今年上半年,愛科賽博、鹿山新材、儒興科技、華翔翔能、華潤電力等45家光伏領域企業發起了IPO議程,計劃募資總額超過1300億元,其中有4家完成了上市,募資94億元。
剩下的企業中,新特能源、華電新能源、潤陽新能源、高景太陽能、正泰安能、美科股份、中潤光能等電池、組件硅料、硅片、電站環節的企業,不僅營收超百億元,而且在利潤方面也有良好的表現,許多企業甚至實現了翻倍增長,是資本市場虎視眈眈的香餑餑。
其中,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中國華電集團旗下華電新能源已經過會。
這家光伏“航母”定下了A股新能源板塊史無前例的300億元募資目標,或許會是今年IPO市場的一顆重磅炸彈,有望沖擊年內第1。
當然,光伏企業沖擊A股最大IPO是有先例的。
2021年6月,三峽能源在上交所上市,首發募資227.13億元,為當時年內A股最大IPO。
只不過,當時的市場環境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當下資金更謹慎,華電新能源的融資目標反倒更高,展示了對市場的充分信心。
而從全產業來看,這個長時間處于上游成本暴漲、下游“產能過剩”狀況中的產業,為什么反倒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2、關鍵紅利期
市場對光伏產業的看好,來源于兩大判斷:于外,光伏市場正在進入擴張的關鍵窗口期;于內,光伏產業內部積累的龐大勢能正迎來集中釋放的關鍵時期。
雖然光伏產業已經有數十年歷史,中國光伏產業登頂也已經有十幾年時間,但是實際上直到2018年,以首個平價上網的青海格爾木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為標志,光伏產業才真正有了和傳統發電方式競爭的資格。
2021年是第2個重要節點。伴隨“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家能源局做了2件大事,一是在全國城市范圍,以縣級區劃為單位,正式開始了整縣(市、區)分布式光伏試點工作;二是在西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全面啟動了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
光伏產業告別零星摸索,擁抱全國大建設。
2022年中,在第1批項目開工9成后,國家緊鑼密鼓地規劃了西部第2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總規模從第1批的97.05GW直接提高了1個數量級至450GW,等同于20個三峽大壩。
業內預計,第2批項目直接投入的資金將超過1.6萬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投資3萬億元以上。
從結果來看,2022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量已經占到總裝機量的15.2%,達到3.9億千瓦。
根據國家能源局設立的目標,2023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4.9億千瓦,為行業提供超過25%的增量市場。
與此同時,2022年傳統的俄-歐能源格局崩潰后,制造了一個廣闊的海外光伏市場,歐洲一邊手忙腳亂地重啟煤電、核電,一邊加速了新能源建設。
根據SolarPower Europe發布的《2022~2026年歐盟光伏市場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歐洲光伏裝機量創紀錄增長47%,從2021年的28.1GW增長到41.4GW。
然而,經歷了長期補貼和“雙反”錘煉的中國光伏產業,成為壓在歐洲光伏產業頭上的大山。
全球光伏產業80%的產能集中在中國,歐洲本土只能每年供應裝機量8GW的光伏組件,剩下的市場空間,幾乎全肥了中國光伏廠商。
市場信息公司Infolink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光伏企業共計出口154.8GW的光伏組件,較2021年增長74%,賺回了412億美元外匯。
其中,超過一半(86.6GW)的光伏組件去往了歐洲,同比2021年增加了112%。
每年一季度本應是歐洲光伏貿易的淡季。然而,即便有著去年的高基數,歐洲今年一季度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依然同比增長77%,環比增長56%。29.5GW的進口量讓歐洲政治家看著心痛,中國廠商數著心安。
當然,外因只是提供了變化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國光伏產業能夠抓住當前的市場機會,源于產業自身在過去幾年完成的幾場蛻變。
首先是以硅料價格下跌為標志的行業新秩序成型。
自2021年光伏產業爆發,僅僅1年多時間,多晶硅價格從一開始的6萬元/噸,狂飆至30萬元/噸以上,漲幅400%,一時間引發行業大亂。
下游行業巨虧,光伏組件大廠停產抵制,以至于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三部門聯合約談了多家硅料企業。
不過對于一個處于爆發階段的新興產業來說,每一次新狀況和舊格局的劇烈沖突,都是推動上下游資源整合,迎接下一輪增長的機遇。
2023年,硅料價格進入回調通道,意味著光伏市場競爭進入新階段。隨著降價潮迅速向產業鏈中游的電池片和組件環節傳導,產業鏈集體降價,終端需求爆發,市場將迎來新一輪擴張。
其次,光伏產業剛剛經歷了一場技術革命,終結P型時代,正大跨步邁進N型時代。
P型電池工藝簡單,技術門檻低,是行業野蠻擴張階段的主要產品。但是到2021年,P型電池逼近24.5%的轉換效率天花板,行業集體轉向理論極限轉換效率28.7%的N型電池。
2022年,組件端一體化龍頭企業陸續對N型電池的主流方案TOPCon啟動大規模的投產和擴產行動,N型電池進入“量產元年”。
技術革命帶來了驚人的市場變化空間。2022年,TOPCon電池出貨量接近20GW,而在今年,僅頭部14家電池組件企業規劃的年內新增N型電池產能就超過400GW,1年至少翻20倍。
今年上半年光伏行業拋出的增發計劃中,除了補充流動基金,最多的用途就是擴張電池片產能,共計有309億元投入電池片環節。
第三,行業正式進入標準化時代。
7月7日,晶科能源、隆基綠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通威股份、正泰新能、東方日升、一道新能9家組件企業代表簽署《關于矩形硅片組件尺寸標準化的倡議》。
倡議規定,新一代矩形硅片中版型238Xmm1134mm組件標準化尺寸為2382mm1134mm,組件長邊縱向孔位距分為400mm/790mm/1400mm。
光伏產業的“尺寸之爭”成為過去式。
不同尺寸的硅片組件,本身對于產品并沒有實質性影響,但卻要求上下游企業大量添置不同規格的生產線和生產材料,無謂增加了行業負擔,是一種無效內卷。
新一代硅片組件尺寸的標準化,讓行業從純粹的“派系之爭”,進入拼技術、拼質量的時代,不僅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業鏈成本,還將促進規模化發展,充分釋放產業價值。
毫無疑問,光伏產業正處于新一輪變革的關鍵時期,掌握先進產能的企業將進一步通過技術優勢向市場投放更優質產品,同時通過對產業鏈進行規模化改造降低成本。
而這個過程中隱現的巨大市場增量,是當前全球經濟寒冬中,讓所有資本眼熱的存在。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3-2028年中國光伏產業投資機會與投融資策略建議分析報告》顯示,到2028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樂觀估計可以達到4078GW,是當前的4倍。
而以中國光伏產業的全球地位,這短短幾年增長近400%的市場空間,應當是國內幾家巨頭的囊中之物。
可以預見,未來數十年時間,全球光伏應用市場仍將保持較高需求。中國光伏企業不僅要擴張產能,還應該積極參與光伏行業國際標準制定;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知識產權戰略意識;建立光伏產品綠色低碳認證標準體系,推動海內外綠色低碳貿易規則、機制對接等。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3-2028年中國光伏產業投資機會與投融資策略建議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參考資料:
[1]《上半年60家企業發起近2000億元融資 光伏行業上演資本爭奪戰》,證券日報
[2]《光伏N型電池大會戰》,和訊網
[3]《“尺寸之爭”熄火 減少內耗助力光伏產業向好發展》,證券日報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咨詢·服務